不一定是軍事管理區。南京的國民政府舊址很多,是當時國民政府辦公所在地,幾乎遍布南京全市。目前有的舊址是軍事管理區(如原中央軍校),有的不是軍事管理區(如總統府)。作為軍事管理區的部分是由于解放時這些地方由部隊接收使用,之后一直延續下來了。
明朝初年,今總統府為當時德侯府和漢王府。清軍入關后,明漢王府舊址被辟為江寧織造署、江南總督署、兩江總督署,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時均以此為“行宮”??滴趿陆?,四次居住在當年的江寧織造府,因此就把江寧織造府所在地稱為大行宮,并沿用至今。
2013年1月,南京總統府門樓保護性修繕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歷時2個多月的外立面修繕基本完成,門樓為1932年的外觀進行保護性修繕。
擴展資料:
主要建筑
總統府(中國近代史博物館)占地面積9萬平方米,共分三個參觀區域。中區(中軸線)主要是國民政府、總統府及所屬機構;西區是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辦公室、秘書處和西花園,以及參謀本部等;東區主要是行政院舊址、馬廄和東花園。一系列展館和史料陳列,則分布在這三個區域中。
主要展覽
整個展覽分為五大部分,《翠亨明燈民族之光》,表現孫中山在青年時代接受了中西文化的熏陶,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為了推動革命,他組織了興中會和同盟會,并組織發動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的歷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南京總統府
關于1921-1938國民政府相關資料鏈接里面很全的都有了國民政府簡介武漢國民政府大樓國民政府(全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機構與最高行政機關,由原來孫中山的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成立于1925年7月1日,終止于1948年5月20日。在1925年至1928年之間,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在1928年北伐統一之后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至1948年改組成中華民國政府為止)。1937年至1945年起帶領中國進行抗日戰爭,而于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開始與美國、英國等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蔣中正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就任行憲后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國民政府即改組為總統府,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中華民國總統,開始進入憲政時期。但在習慣上,之后以中國國民黨為主體的中華民國政府,仍經常被稱為“國民政府”,這種稱呼甚至沿用到2000年政黨輪替前的臺灣。編輯本段廣州國民政府(1925-1926)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南方各省逐漸脫離北洋政府。1918年7月,云南和兩廣人士退出國會,在廣廣州國民政府州成立了廣州軍政府,形成南北對峙。1925年孫中山應馮玉祥之請,北上商討國事,不料肝炎復發病逝北京。為了統一全國,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決議籌組國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正式成立,采取委員制,以汪精衛為主席;并設置軍事委員會,以蔣介石、汪精衛、譚延闿為常務委員,汪精衛為兼任主席,并取消各地方部隊名稱,統一稱作國民革命軍,計劃北伐。編輯本段武漢國民政府(1926-1928)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武漢三鎮。11月8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遷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到武漢。12月5日,國民黨中央正式宣布中央黨部和政府停止在廣州辦公,各機關工作人員分批前往武漢,1927年2月21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辦公。在廣州國民政府停止辦公到武漢國民政府正式辦公此段期間,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作為臨時領導機構,徐謙為聯席會議主席。武漢國民政府不設主席,以汪精衛、譚延闿、孫科、徐謙、宋子文五人為常務委員。武漢國民政府運作至"寧漢合流"。編輯本段南京國民政府(1927-1938)1926年,國民革命軍攻克了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的主要城市,于是廣州國民政府聯席會在11月決議將國民政府北遷武漢,即為國民南京國民政府大樓政府。然此時的國民政府受到蘇聯以及共產黨所影響,引發國民黨右派對于左派親共的不滿。1927年,北伐軍攻克了上海與南京,蔣介石于3月抵達上海后,決定實行"清黨",并于4月18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1]在成立大會上,發布了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關于奠都南京的宣言以及《國民政府宣言》,提出國民革命方略四條:密切革命軍與人民的配合;造成廉潔政府;提倡保護國內實業;保障農工團體利益并扶助其發展。南京國民政府采取委員制,由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等十二人為政府委員,胡漢民為政府主席,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吳稚暉為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政府各部門設有:秘書長(鈕永建),財政部長(古應芬,錢新之代),外交部長(伍朝樞),民政部長(薛篤弼),司法部長(王寵惠),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政府轄區包括江蘇、浙江、安徽(一部)、福建、上海、南京、廣東、廣西等。也開始形成寧漢分裂之局面;直到8月武漢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執行分共清黨,以及蔣介石在汪精衛的要求下辭去總司令之后,才宣布合作。南京國民政府舊址1928年2月3日至7日,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改組國民政府"等議案。規定國民政府接受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政府委員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選舉,政府部門設有內政、外交、財政、交通、司法、農礦、工商等部以及軍事委員會、最高法院、監察院、大學院等。會議推舉譚延闿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年9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宣稱全國進入訓政時期,由國民政府執行訓政職責,并決定以五院制組成國民政府。同年10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組成,設主席一人,委員十至十二人,國民政府主席兼任陸??哲娍偹玖?。同時,任命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哲娍偹玖?。至此,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權組織形式漸趨完備。1928年6月,革命軍進入北京,國民政府在15日發表全國統一的宣言,12月29日,東北的奉系將領張學良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蔣介石領導的革命軍北伐成功后,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獲得國際承認為中華民國政府。編輯本段南昌國民政府(1928-1939)南昌國民政府位于南昌市撫河區,現南昌市西湖區,為中華民國軍政中心,從事控制,派遣,指令等重要國家事物和國家首領會議。1928年10月,剛從中原大戰中收身的蔣介石便親臨南昌,指揮“剿匪”事宜。因此,圖書館改為“海陸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是江南五省剿匪總部,被時人稱為“第二首都”。1934年蔣介石在對中國工農紅軍連續發動軍事“圍剿”和在國民黨統治區實行文化“圍剿”的同時,南昌國民政府在中國江西省城南昌發起的所謂重整道德、改變社會風氣的運動。因其從改造國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所以命名為新生活運動。目的在于用封建的倫理綱常來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言論行動,用生活細節的要求來轉移人民對政治、社會問題的不滿,以反對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維護國民黨的統治。新生活運動的主要內容是:①以禮、義、廉、恥為基本準則。禮為四維之首,就是規規矩矩,不犯上作亂。②從改造國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規定要拔上鞋跟,扣齊鈕顆;走路靠左,胸部挺起;和洽鄰里,同謀公益等。③以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為標準。在一個政府,一個主義,一個領袖之下,絕對統一,絕對團結,絕對服從命令。④以生活藝術化、生產化、軍事化,特別是軍事化為目標。隨時準備捐軀犧牲,盡忠報國。1934年2月19日,蔣介石在南昌成立了新生活運動促進會,自任會長;7月1日,又成立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自任總會長。1934年7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全面推行時期。其間,新運總會由南昌遷到南京,聘請何應欽、陳果夫、張群等33人為指導員,又增設婦女指導委員會,以宋美齡為指導長。在全國各省、直轄市、各縣設立分會或支會。這一運動受到革命者和進步人士的反對和抵制,未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實際收效甚微,抗日戰爭爆發后逐漸停止。1938年,蔣介石將國民政府遷至重慶。1948年5月20日經國民大會選舉出蔣中正為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后,組建中華民國政府(包括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國民政府改制為總統府,國民政府至此走進歷史。196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省推出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被認為是新運的延續。編輯本段北平國民政府(1930)在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之后不久,國民黨內各軍事實力旋又再次爆發武裝沖突。1930年中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聯合反對蔣介石南京政府的中原大戰,戰爭其間汪精衛在北平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閻、馮、桂及汪系出席,議決在北平成立"國民政府",選閻、馮、李、汪等七人為委員,閻錫山為主席,并于9月9日上午9時9分成立。不過張學良隨即表示支持蔣介石,并于9月23日進駐北平。北平國民政府一度遷往太原,并在10月提出中華民國約法草案。11月隨著閻、馮宣告下野而解散。編輯本段廣州國民政府(1931)1931年,蔣介石在南京湯山軟禁胡漢民,同時在南京召開國民會議,通過中華民國約法草案,引起國民黨內其他實力派的不滿。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彷照孫中山護法戰爭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汪精衛為主席。同年爆發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內謀求合作,最終粵、寧兩派息爭,于12月22日在南京再召開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廣州政府取消,由林森為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長。蔣介石則宣布下野?;?、寧合一以后,上海隨即醞釀一二八事變。以孫科等粵系為首的政府無論財政、軍事、外交皆無法指揮,經蔣介石及汪精衛面談后,孫科于1月24日辭職,蔣介石復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汪精衛任行政院長。此架構一直維持至抗日戰爭正式開始。編輯本段重慶國民政府(1938-1946)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國民政府于1938年遷都重慶,是為重慶國民政府。1940年,汪精衛在南京又另組一南京國民政府,并在上海發表重慶國民政府大門和平建國宣言,然美國、法國等國拒絕承認汪精衛政權,直到汪精衛逝世后,代主席陳公博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宣布解散南京國民政府。1943年8月,林森在重慶病逝。同年9月,蔣介石被推選為國民政府主席兼陸??哲姶笤獛?,并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行政院長。
南京原國民政府舊址能進去參觀么南京原國民政府舊址能進去參觀。
原國民政府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包括原國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交通部、考試院、主席官邸、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
中央監察委員會、臨時政府參議院、最高議院、最高法院等舊址,是近代建筑的精華,南京原國民政府舊址的開放時間為全天開放。
擴展資料:
孫中山和蔣介石選擇南京作為建都地,主要取決于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辛亥革命以后,確定新的政治中心成為革命黨人之首要,一時就有武昌與上海之爭。
武昌是首義之地,鄂軍都督府于1921年11月7日就建立新政府問題通電各地,請各省派代表至武昌組織臨時政府。
而江浙方面則主張將新的政治中心定在上海,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聯名致電滬軍都督陳其美,提出在上海設立臨時會議總機關。
隨著南京的光復,中國新的政治中心設在何處,在革命黨人內部達成初步共識。1911年12月12日,各省代表由武漢、上海齊聚南京,29日召開代表會議,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革命派經過短暫的爭執,達成一致,南京成為臨時政治中心。
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形成南北對峙的兩個中心:清王朝身處北京,革命黨人立于南京。孫中山曾允諾,只要袁世凱擁護共和,促使末代皇帝遜位,自己愿讓出總統一職。
至于都城,他認為南京和北京都可以,但更傾向于南京。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孫中山在提出辭職的同時約法三章,其中有兩條與定都南京有關。
一是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二是新總統在南京就職。孫中山就想把袁世凱置于南方革命黨人的監控之下。此外,當時日本方面對孫中山的影響不容回避。
日本朝野多主張中國的政治中心置于南京,其出發點是否暗藏玄機,想借中國政治中心南移、對北方鞭長莫及,以利日本謀劃擴張則不得而知了。
但在參議院有關定都的表決中,竟有20票投給了北京,南京只獲得區區5票,還有2票為武昌,1票為天津。
這樣的結果令人意想不到,革命陣營內發出不諧之音,章太炎發表《致南京參議院論建都書》,公開提出建都北京的主張。
江蘇代理都督莊蘊寬亦通過同盟會機關報《民立報》通電全國,反對定都南京;安徽都督、順直咨議局等省和機構則表示響應,關鍵時刻,孫中山和黃興等人一再堅持,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復議時才最終確定南京為首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原國民政府舊址
南京的黃埔軍校是變成參觀景點了,還是軍校?南京的黃埔軍校是變成已經成為南京軍區軍史館、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屬于免費開放的愛國主義教育參觀景點了,不是軍校。
南京的黃埔軍校舊址在南京市玄武區黃埔路3號西側,軍區總院的后面,現有三個建筑:禮堂,校舍,憩廬(蔣介石的別墅)。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蔣介石為便于直接領導黃埔軍校,遂決定在南京另行籌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習慣上仍稱黃埔軍校,又稱南京本校。南京黃埔軍校的教育方針是把黃埔學生培養成能為今后對各地軍閥割據勢力進行削藩戰爭,實現國家統一的得力軍事人材。1928年3月6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南京本校)開學。
1937年8月,軍校隨著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政府西遷、而西遷成都。南京陷落,日寇侵占校本部掛牌為“東部地區警備司令部”。1945年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以后,因中央軍校校本部仍在成都,為此將原南京校本部舊址歸屬國防部辦公之地。
現在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南京本校)已經成為南京軍區軍史館、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南京軍區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而建立的大型展覽館,并在2008年8月1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下圖為原南京軍區禮堂、南京軍區軍史館、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舊址)。
下圖為軍史館內景之一:
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參觀點景: